1. 当前位置:
  2. 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务要闻
  3. > 正文

【身边榜样】十七载赤心守边 绘就护边员戍守边疆长卷

来源 阿合奇零距离 发布时间 2025-04-07 11:14 阅读

阿合奇讯【通讯员:李雪丽、秦文哲】在新疆阿合奇县,有这样一位护边员,他以17载的坚守,丈量着国土的长度,用热血和忠诚,谱写着一曲壮阔的戍边守边之歌。他,就是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护边员二小队小队长朱马力·哈来西。

图为:朱马力·哈来西在开展巡边工作。秦文哲供图

17年,8万多公里的坚毅足迹,踏破100多双鞋履,2匹马承载着悠悠岁月,8个阖家团圆的重大节日悄然错过……这些数字,是他坚守初心的无声见证,每一个都烙印着他对祖国的热爱。

少年立志,初心如磐

1996年,年仅12岁的朱马力·哈来西,第一次跟随父亲踏上边防巡逻的道路。当他的目光触及界碑上庄重威严的中国二字时,一颗守护国土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悄然生根发芽。回到家中,他眼神坚定地向父亲倾诉自己的愿望,父亲欣慰应允,并将家安置在边境线上。

巡逻途中,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始终在他耳畔回响:孩子,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中国人,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我们用心守护。朱马力·哈来西将这些话语铭记于心,暗暗立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护边员。

此后,他常常跟随父亲护边,对边防线上的每一处地形、每一条巡逻路线都了如指掌。13岁时,他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边防通2009年,父亲光荣退休,朱马力·哈来西接过了守护边疆的接力棒,正式开启了他漫长而又意义非凡的戍边生涯。

图为:朱马力·哈来西与护边员在巡边。秦文哲供图

克服艰难,挺膺奉献

成为护边员以来,朱马力·哈来西的身影穿梭在边境线上的每一道沟坎、每一座山梁。他巡逻的路线充满艰险,需要跨越一条宽阔的季节河,穿过3个大山口,翻越两座大阪以及五六座山岭,其中最高山口海拔达4438米。往返一次就要行走30多公里,每周至少巡逻三次。

图为:朱马力·哈来西在对边境一线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秦文哲供图

回顾自己的护边历程,朱马力·哈来西总是云淡风轻地说:为了祖国的利益,我勇往直前,无怨无悔,为国守边,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3年前,齐齐哈纳克和巴里根牧业点因交通闭塞,车辆无法通行,拉煤全靠人工搬运,既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又严重制约当地发展。朱马力·哈来西毅然带领50余名护边员,决心改变这一困境。面对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和资源匮乏等重重难题,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原本预计2个月完工的修路任务,朱马力·哈来西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合理规划路线、科学分配工作。他们早出晚归,搬巨石、填沟壑、铺路基,齐心协力,仅用30多个日夜,就成功修成一条长10公里的通车道路。这条道路的建成,大幅提高了运输效率,为当地牧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20155月,朱马力·哈来西又带领30名护边员投身苏合特尔路的修建。此地地形复杂,原道路狭窄崎岖,施工难度极大。他们深入研究地形,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精心铺设路面,遇到陡坡就挖掘台阶,遇到河流便搭建简易桥梁。经过30多天的艰苦奋战,全长约8公里的苏合特尔路顺利竣工,极大地方便了牧民转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图为:护边员在修路。秦文哲供图

2022年冬,一场罕见的大雪突袭而来,牧民和牲畜被困在夏季草场,情况十分危急。朱马力·哈来西迅速集结20名护边员紧急救援。他们顶着严寒暴雪奔赴灾区,只见积雪没过膝盖,牲畜冻得瑟瑟发抖,牧民食物和燃料严重短缺……

在这紧要时刻,朱马力·哈来西迅速组织分工,一部分人清理积雪开辟道路,另一部分人给牧民和牲畜运送物资。在他的指挥下,救援转场行动持续了77夜,最终成功帮助牧民安全转场,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充分彰显了护边员们的勇敢担当与无私奉献精神。

17年的护边岁月,朱马力·哈来西几乎从未离开过岗位,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心中满满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守边的坚定信念。

精神传承,守护不息

17年的戍边岁月,朱马力·哈来西从未去过乌鲁木齐,未曾亲眼目睹祖国的繁华与辽阔。但他对祖国的热爱,早已深深融入到每一天的巡逻之中。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朱马力·哈来西家中的日子越过越好,可他依旧坚守在护边岗位上。他常说:我的父辈在旧社会生活过,如今的好日子是党给予的,我们要感恩图报。他也常常对大儿子讲:我和你爷爷护边几十年,戍边是咱家的光荣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在朱马力·哈来西的带领下,边境一线的护边员们用实际行动,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戍边画面。他们累计向牧民群众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在30余处关键地段悬挂警示牌,为边境安全筑牢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

他们还是群众的贴心人,帮助群众解决困难80余起,寻找并拦回失踪牛羊200多头(只),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他们用默默的付出,奏响了一曲曲激昂的守边护边奋斗之歌,让爱国奉献的精神在这片边疆土地上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责任编辑:袁永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48d9764326704e33bc3248aea2cfb130
c07ba9f756bb453384445cdadde4cd0c
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