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 政务信息 > 政务要闻
  3. > 正文

新村新貌新气象——新疆乌什7.1级地震阿合奇县回访见闻

来源 阿合奇零距离 发布时间 2025-02-05 13:37 阅读

“等到今年7月份,我和媳妇计划把新家再精装一次,让老人和孩子住得舒舒服服。”1月22日,记者走进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阿克特克提尔村,在热情的招呼声中,来到了村民亚森·艾海提的新家,他正带着一家人努力将被地震“震裂”的生活拉回正轨。

亚森·艾海提的新家两室一厅一厨一卫,还带独立的小院。地震发生后,在各方助力下,阿合奇县重建农村房屋1871户,其中原址重建1139户,集中新建732户。他的新家就是集中新建房之一。

2024年1月23日凌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7.1级地震惊醒了宁静的阿合奇县,冬牧场、乡(镇)村等地的居民住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地震让阿合奇县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一年间,受灾群众经历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以昂扬的精神迈进了新生活?一年间,曾经满目疮痍的景象如今万象更新,焕发蓬勃朝气。

“房子建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

“冬窝子”是指游牧地区冬季为放牧人和畜群所选防寒避风的地方,阿合奇县牧民住的“冬窝子”多用石头垒成,作为临时居住或冬季转场过渡的场所,抗震性能非常弱。一年前的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均为农牧民自建生产用房,其中不乏“冬窝子”。

“来看看我新的‘冬窝子’。”在库兰萨日克乡别迭里村奥依塔力牧业点,牧民坎洁西·居马勒迫不及待地邀请记者参观她的新居。

环视四周,新的“冬窝子”由两间彩钢房组合而成,打开门,暖流扑面而来,与室外寒冷的气温形成鲜明对比。18平方米的空间内,两扇大窗户、干净整洁的家里,餐边柜、太阳能光伏板、对讲机、火炉、一氧化碳报警器、水桶等生活物资一应俱全。

坎洁西·居马勒回忆起一年前的地震情景时仍历历在目,深夜正在熟睡中,感觉到了强烈震感,反应过来后,她和丈夫立刻往屋外跑,来不及带上生活用品,居住了几十年的“冬窝子”瞬间倒塌。

怕自己讲不清,坎洁西·居马勒带着记者前往不远处旧的“冬窝子”。顺着她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片残垣断壁,“当时心里害怕极了。”说起这些,坎洁西·居马勒依然心有余悸。

“房子建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坎洁西·居马勒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净整洁,还给屋旁的两棵树修剪了枝丫,缠上了保温布条,等待来年春天发新芽。

和坎洁西·居马勒一样在这片越冬放牧点住进了新“冬窝子”的还有牧民热斯布比·拜依谢克,她的丈夫是护边员,平日一走便是半个月。记者来到她家时,两个放寒假的女儿正在帮忙准备牲畜过冬的草料。

小女儿紫帕尔古丽·哈力胡力告诉记者,这里有电、有网络,房子还很暖和,在这儿跟妈妈、姐姐一起过寒假很开心。

“现在的‘冬窝子’特别好!”看着眼前的新房,热斯布比·拜依谢克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过几天准备去买一套窗帘和几套新被褥,这个冬天又安心又暖心。”

“幸福生活开始了,未来要靠自己”

“这一面墙是用老房子的砖块砌起来的。”达吾提·亚库普指着新房对面的一堵墙介绍道,“我计划在房子和墙之间搭上透明亚克力板,收拾出一个能遮风挡雨的院子。”

43岁的达吾提·亚库普是库兰萨日克乡阿克特克提尔村村民,地震发生当天,他正在休息,还没来得及害怕,余震就又来了。地震过去,房屋虽未倒塌,但家里墙体上的裂缝让他的心悬了起来。

经过几轮排查评估,村里155户村民的房子需要推倒重建。全县灾后重建工作,从选择施工方到选择户型,每个环节都有村民参与的身影。

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启动后,达吾提·亚库普来到施工队主动找到了一份工作。“当时村干部告诉我,农牧民有技术的可以到施工队当大工,没技术的可以当小工,每天有120元至200元不等的收入。”

一干就是5个月,达吾提·亚库普在施工队挣到了4万余元。他家原址新建的80平方米震后安置房屋,造价10.8万元,国家补助50%。

如今,走进达吾提·亚库普的新家,客厅宽敞舒适,地上铺着新买的毛毯,一张白色长桌放在中间,电热地暖让整个房子暖暖和和的。

“打工挣到钱,搬进新房子。”达吾提·亚库普告诉记者,去年许下的这些心愿,现在已一一实现。

达吾提·亚库普一直在外从事餐饮行业。今年,他摩拳擦掌,打算在家门口干一番事业。“幸福生活开始了,未来要靠自己。”达吾提·亚库普说。

恢复重建承载着群众最殷切的期盼,受地震影响较重的库兰萨日克乡一年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速推进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安置房的建筑面积分为40平方米、60平方米和80平方米。其中40平方米由政府出资免费提供,超出部分由村民自筹房款,自筹部分也能享受3年免息贷款政策。

2024年3月房屋旧址被拆除;4月初正式开工;9月15日开始,新房钥匙陆续交到村民手中。阿克特克提尔村党总支委员岳俊告诉记者,155户受灾群众已于9月20日全部完成入住。

“心怀感恩,为家乡出一份力”

深冬时节,夜幕渐起,虽然最低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但在苏木塔什乡克孜勒宫拜孜村街道两旁的震后安置房内,灯火通明,处处升腾的烟火气洋溢着最抚人心的暖意。

此时,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一家其乐融融地聚在100平方米的新居里吃晚餐,客厅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28摄氏度,墙角几盆君子兰叶片油绿,长得正旺。

2024年初,正在伊犁师范大学就读大二的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寒假回家,和家人还有同村的乡亲一起经历了地震。幸运的是,她家在震后保持了完整,只是墙面上留下了裂痕。

“我家的院子里有一间自建的彩钢房,地震期间,父母会主动让邻居们过来落脚。”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说。

灾难面前,谁家有困难,大家就一起搭把手。

2024年的寒假在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心里留下难忘的记忆。假期结束返回学校前,父母告诉她,党和政府准备为村民们集体修建震后安置房,叫她不要担心,安心回学校上课。

“当2024年暑假再次回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已经带着爷爷奶奶住进了新房,看到结实、牢固的新房子,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一家七口人晚上睡觉再也不用担心了。”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说。

对于受灾群众来说,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套新房,更是向现代化生活方式迈进了一大步。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说:“搬进新家后,76岁的奶奶正在学着适应使用抽水马桶。”

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告诉记者,从地震救援到重建家园的这一年时间里,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街坊四邻的守望相助,都是她回忆中最温暖的画面。

“大三下学期,我计划回到村里的学校当实习教师。”虽然大学生活还未结束,但是关于未来,古丽巴尔·阿布都哈德尔考虑得非常清楚,她决心要心怀感恩,为家乡出一份力。

结束此次采访,坐在驶离阿合奇县的车上,记者看到窗外村庄、街景和楼宇等景物快速后退,一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挥别阴霾,迈步向前。

走出阵痛的阿合奇县,目光已投向未来……

记者手记:

一年来,在阿合奇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有无数令人难忘的画面,有争分夺秒的建设、齐心协力的搬迁……点点滴滴,涓涓汇集。

如今,崭新整齐的居民住所,设施齐全的学校、卫生院,宽敞整洁的柏油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让受灾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经历地震考验后,阿合奇县受灾群众正踏上一条振兴之路。这不仅仅是一片土地的复苏,更是各族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记者回访中,受灾群众纷纷用“感谢中国共产党”的肺腑之言,表达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现在,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是有了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过风雨之后,他们一定能够用自己的勤劳续写幸福美好的生活故事。(全媒体记者刘媛张令曲耀帮温彤娜孜热·尼加提)

责任编辑:袁永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6d3b5a599e04f309a3ec638d148fb0a
c07ba9f756bb453384445cdadde4cd0c
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