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鹰啄鹿”见证新疆历史文化的多元交融
来源 | 阿合奇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阅读 |
---|
我国是鹿类动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产鹿种类最多的国家。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疆在先秦时期就有以“鹿”为形象的历史文化遗址,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不同种类的意象表达。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博物馆展出的“金鹰啄鹿”饰件,不仅展示这一时期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是新疆多元历史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象征着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见证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金鹰啄鹿”饰件出土于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古墓群。鹿呈站立状,通体浑圆,四足微内曲,引颈昂首,耳、角向后延伸;鹰立于鹿背上,俯首、竖耳勾喙、双翅高展,无尾羽。鹰胸部与鹿角枝杈相连。这件文物通过对鹰与鹿的瞬间定格,展现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以及古人对于力量、敏捷与智慧并重的审美追求。鹰与鹿寓意着速度与力量的结合,或是天与地、力量与温柔的对比,象征着古人对于自然法则的敬畏以及对于生命力的颂扬。翻阅古籍不难发现,最早在《山海经》中有“其兽多麋鹿”的记载,《诗经·小雅·鹿鸣》中也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兽之所同,麀鹿麌麌”等优美语句,很多流传至今的神话也有不少与神鹿有关。“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鹿的形象以不同物质为载体,常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如新疆鹿石、金器上都有鹿的形象,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涵各异,鹿的形象代表的更多的是吉祥,是自然崇拜意识。”克州博物馆办公室工作人员阿合玛日丽·艾尔肯介绍。1990年,克州文物普查队在阿合奇县进行文物普查过程中得知附近有一处墓地被盗掘,这就是后来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的库兰萨日克古墓群。1993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对库兰萨日克古墓群进行了抢救式发掘。“库兰萨日克古墓群年代大约在战国至西汉时期,考古队根据出土文物以及史料记载,推测大约是塞人的文化遗存。塞人是《汉书·西域传》的说法,其实就是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斯基泰人,因其活动区域广泛,被称为斯基泰系的印欧人东支。”阿合玛日丽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流融合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们是新疆地区的共同开拓者。阿合玛日丽说:“塞人精于制造的手工艺术品,具有草原艺术风格,即通过锻、铸、镶、压等多种手法,用金、银、铜等材料创造出生动的浅浮雕动物造型,其中最常见的有狮、驯鹿、马、鹰等,统称为‘动物纹’或‘野兽纹’。”此外,与“金鹰啄鹿”一同出土的金奔马和金耳环,也彰显古代塞人工艺的精湛与审美情趣。金奔马以其生动的姿态和动感,展现塞人对自然和生命力的尊重。金耳环的精致设计和现代感,揭示跨越时代的美学连续性,体现塞人对美和工艺的深刻理解。库兰萨日克古墓群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体现了塞人高超的金属工艺,更是新疆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向西开放门户的历史见证。新疆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这里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滋养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袁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