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克州人 |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向世界讲好《玛纳斯》故事
来源 | 阿合奇零距离 | 发布时间 | 阅读 |
---|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柯尔克孜族,1964年出生于阿合奇县,我国第一位柯尔克孜族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民协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主要著述有《当代荷马居素普·玛玛依评传》(合著)《〈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中亚民间文学》《中国柯尔克孜族》等10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中国作协骏马奖(翻译奖)、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先后两次获得)、首届新疆“天山文艺奖著作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宝贵财富,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将《玛纳斯》保护、传承好、发扬光大,让《玛纳斯》走进全国各民族人民,走向世界大舞台。”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的《玛纳斯》专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面对记者采访时,他对全国各族群众的一段寄语。
从垂髫到花甲,多年前,他也曾是一名追风少年,听从内心声音,他投入到对《玛纳斯》的研究之中。从此,青春在这里闪光,理想在这里绽放。
《玛纳斯》与《格萨(斯)尔》《江格尔》一起并称我国三大英雄史诗。生活在克州这片大地上的柯尔克孜族人世代口耳相传,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也不例外。
“孩提时代懵懵懂懂,很多内容不能理解,但我内心萌发了当英雄的梦想。”阿地里回忆说,他也没想到,未来自己会走上研究《玛纳斯》之路,成为一名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玛纳斯》史诗的柯尔克孜族学者。
在1982年,阿地里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事办工作,而后转入新疆工学院当教师。
1989年,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发俊找到阿地里,对他说:“我们想调你到民协去工作。《玛纳斯》的研究,缺少你这样既懂汉语、又懂英语,还懂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的作家兼翻译人才。《玛纳斯》要与国际接轨,新疆民协需要你!”
为实现研究本民族文化的意愿,阿地里到了新疆民协,开始从事《玛纳斯》史诗、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搜集、研究和翻译工作。
“孩提时代种下的梦想,开花结果了。”跨越多年,阿地里与《玛纳斯》的缘分又接续上了。“我的爱人托汗·依莎克是居素普·玛玛依的孙侄女。我们的结合,似乎注定是为了研究《玛纳斯》。”阿地里笑着说。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不能有修改删减……为做好汉译工作,阿地里几乎走遍天山南北,探访民间玛纳斯奇,搜集、整理和挖掘史诗《玛纳斯》的流传情况。
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心和神圣使命感。阿地里圆满完成翻译任务,大36开本、装帧精美的4卷本《玛纳斯》史诗第一部全译本出版。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普及读物推荐书目》86种,阿地里翻译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第一部从千余部著作中脱颖而出。
为更好去研究《玛纳斯》,阿地里决定放弃在新疆的工作,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主攻玛纳斯奇的研究。
当时,许多亲友都不理解,认为他放着现有的官不做,去当哪门子的学者?
但阿地里心里清楚,自己志不在此,孩提时期种下的小树已经开花,他需要汲取更深层次的营养。
——2004年,阿地里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柯尔克孜族的第一位博士。
——2006年,阿地里进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第一部柯尔克孜文学术论文集出版;吉尔吉斯文《〈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出版;《中亚民间文学》及其第一部汉文学术论文集《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等出版。
——2017年5月,大型专题性学术工具书《中国〈玛纳斯〉学辞典》出版,作为针对一部史诗出版编纂的辞典,在我国《玛纳斯》学界乃至整个史诗学界都堪称是第一次。
……
——2023年3月24日,阿地里荣获吉尔吉斯共和国玛纳斯与艾特玛托夫研究院“荣誉院士”称号。
如今,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阿地里始终牵挂着克州这座城,“克州这方热土养育了我,那里有我的亲人,有我的同学,是我创作的‘营养’源泉。现在克州的变化更是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阿地里回忆说,自己也经常对朋友发出邀请,欢迎畅游《玛纳斯》故乡——克州。
对于家乡的发展建设,阿地里说,在克州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克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非常值得赞赏。他希望能够持续地做好转型工作,全力推动大美克州发展再上新台阶。